2022年,全省職業教育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聚焦“提高質量,提升形象”,以中職“雙達標”、高職“雙高計劃”為重點,強基礎、調結構、優師資、激活力、促改革,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1. 堅持黨建引領事業發展。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推進落實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深化“我為師生辦實事”實踐活動。將黨建工作與事業發展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強化“勤快嚴實精細廉”作風建設,凝心聚力推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
2.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三全育人”,加強勞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舉辦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和中職班主任能力比賽,推進“三全育人”典型學校建設。開展“技能成才 強國有我”主題教育活動、技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舉辦中職思政課和德育工作研討會。征集推廣一批德育工作典型案例。
3. 加大政策制度供給力度。出臺推動陜西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及配套文件。制定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的市、縣(區)激勵措施辦法,建立省級激勵機制。推動校企合作立法調研,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建設,建立職業教育發展智庫。
4. 提升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堅持以市為主,加快推進中職“雙達標”,啟動中職“雙優計劃”建設。就業與升學并重,推動中職教育多樣化發展。實施高職辦學條件達標工程,推進高職“雙高計劃”建設。改善職業本科學校辦學條件,引導職業本科高質量發展。
5. 優化職業院校專業布局。圍繞產業升級、社會需求優化專業設置,支持學校在制造業等重點領域、家政養老托育等民生緊缺領域設置專業,擴大人才培養規模。開展新增五年制高職、三年制高職和職業教育本科專業設置備案審核。加強專業設置指導和監督,從嚴審核國控專業。
6. 統籌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保持高中階段教育招生職普比大體相當。啟用陜西省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管理平臺,統籌管理中職學校和技工學校招生。發布具有招生資質的中職學校和專業名錄,開展學籍管理專項檢查,建立招生工作負面清單制度,規范中職招生、宣傳和學籍管理。
7. 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認定第二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啟動產教融合型學校建設,推動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組織職業院校積極服務秦創原。開展職業院校書記校長走訪企業活動。聯合中國銀行開展職業教育發展支持行動計劃。
8.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舉辦職業院校學生技能大賽、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組織“說專業、說課程”展示活動,開展省級在線精品課程認定。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推廣典型案例,做好新一輪試點申報。加強高職教育教學監督管理,開展高職擴招專項檢查和五年制高職教育教學檢查。落實教育部等八部門《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規范實習管理。
9.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研制“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啟動深化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改革試點。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完善省、市、校三級教師培訓體系。建立省級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績效評估制度,實行培訓項目動態調整。開展中職教學能手、高職教學名師評選,啟動建設省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10. 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升級。啟用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管理信息系統,強化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管理系統應用。推動信息化標桿校建設,打造一批高水平智慧校園,加強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建設,開展專業教學資源庫驗收評議,提升職業院校信息化管理和教學應用水平。
11. 開展職業教育評估評價。組織實施第四輪中職學校辦學能力評估和高職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研制中職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測試)標準,推進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啟動實施職業學校分級分類評價體系改革試點。推進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編制發布職業院校質量年度報告。
12. 增強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鞏固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實施陜西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落實“六穩六?!币?,做好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與指導,編制發布就業質量報告。開展蘇陜協作,選派專業技術人員赴江蘇學習交流。加強對職業院校援藏培養學生的日常管理。
13. 加快社區教育發展。推動全省社區(老年)教育體系建設,發揮省社區教育指導中心作用,加快建設市級社區大學或社區教育指導中心,建立省級全民終身學習專家庫。建好“三秦終身學習港”社區教育平臺,加強陜西特色學習資源建設,開展社區教育“能者為師”特色課程推介共享行動,組織社區教育人員培訓。辦好2022年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
14. 擴大職業教育宣傳。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和“秦職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作用,圍繞重點選題策劃宣傳活動,講好職教故事。辦好2022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勞模工匠進校園等活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樹立新時代新職教新形象。提升輿情應對能力,做好輿情監測應對工作,統籌做好事業發展和安全穩定工作。